达观–珍品文玩收藏系列展览(一)
53件唐代至清代木雕神像精品收藏
同里湖大饭店自2015年中秋前夕始,与苏香门文化艺术中心合作,在达观楼"苏香门艺术馆"举办一系列"达观–珍品文玩收藏系列展览",首档展出53件唐代至清代木雕神像精品收藏。
开脸、纹饰、皮壳是衡量造像的三大标准。然开脸居首,双目微睁,灵光慈悲,双唇紧抿,双目垂附。在看似无任何表情的表像下, 却似乎又能让观者体会到一种沉静、坦然之感,这便是艺术的极致。中国造像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形态,而在于神态,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一种平静 。
此次古代造像特展之珍品,虽经过岁月的洗礼,部分已残缺脱落,然而正是这份残缺,更加凸显出佛像的慈祥与平和,使观者的心灵得到满足,就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般,给人们带来的不再只是视觉的盛宴而是精神的净化与享受,形式与意境的合而为一 。
时间:2015年9月26日-11月25日 (周一休馆)
地点:同里湖大饭店达观园--苏香门艺术馆
主办:苏香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吴江区收藏家协会
协办:同里湖大饭店
展品来源:万缘堂古代木雕造像博物馆藏选
西泠印社2010年出版万缘堂《木雕藏选》部份精品
西泠印社2015春季拍卖中国历代造像专场部份精品
华夏民族繁衍五千年,时至今日依旧枝繁叶茂,同声同气,遍布四海。沧海桑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中华一枝独秀,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依旧傲立世间。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民族,古老的土地依旧在传承着先祖的文化。佛、道、儒是这其中的三座丰碑,无论是传自西域的佛教,还是本土生发的道和儒,华夏人一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使这三教得以共存,敬僧、敬道、敬夫子,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绵延不息的文明。尤其是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当它在发源地印度没落衰退的时候,在东土汉地却欣欣向荣,焕发出新的生机,甚至被弘扬到了日韩等国,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几千年来,佛、道、儒各自的宗教理念和哲学思想不但庇佑国祚,教化众生,还孕育出了特殊的艺术作品。其中三教历代以来的造像,是信徒们偶像崇拜的物化,更是捐施者、供奉者、制作者怀着最虔诚的信仰,最美好的祈愿和最倾力的奉献所创造出的心血结晶。
本次苏香门艺术馆历代木雕造像展示专场汇聚了宋、元、明、清遗存之佛陀造像、观音造像、关帝造像、吕祖造像等历代精品,呈现出佛教汉化,三教融合的特点。佛教起源于三千多年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公元565—486年)创立,因此也称释教,早期并无造像,而用莲花、脚印、菩提树、法轮和佛塔表现佛陀的存在。直到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321—187年)阿育王时期,佛教徒们以传说中的转轮圣王为原型,借鉴西腊雕塑的艺术风格,再加上超于凡人的外貌特征塑造了佛的形象。西汉未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汉地。是为汉传佛教,主流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宣称建造 佛像具有无上的功德,因此历代以来,信徒们大量的塑造佛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执政者的大办提倡下迅速发展,佛教造像也产生了鲜明的转化,具有了汉文化的特征。这个时期的佛像大都面目清秀,神采奕奕,体态修长;褒衣博带,衣褶密集,具有繁复的美感,体现出南是、朝名士文人“清雅俊秀、潇洒飘逸”之风流,成为后世的典范。隋唐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互相交融,人们普遍为雍容富态,健康自然为美,且唐代女性衣着大多袒胸露臂,轻纱薄衣,极力体现人体之美。佛教造 像也由清秀俊逸转向端丽丰满,面庞圆润,丰腮满颌,身体浑厚,衣薄贴体,衣纹繁而不乱。体现了灿烂、秀美、生动、超脱又富于人性美的特点。宋代是艺术成就达到巅峰的时代,佛教造 像清雅、细腻、容貌端庄秀丽,神态慈爱祥和,形态刻画优美,姿态随意活泼,风格偏于写实,富有文人审美之情趣。元明清三代,藏传佛教大行其道,造像风格受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影响,出现了与汉传佛教造 像不同的形式。然而这一时期汉传佛教与本土道 教、儒教紧神密融合的时期,汉传佛教造像吸纳了世俗化的审美取材于真实的人物形象,变得亲切自然。
苏香门艺术馆历代木雕造像的甄选展品,时代贯穿宋元明清等汉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汇聚,日趋多元化时期;题材涵盖佛、道、儒三教偶像,专注于汉传佛教造像及中华传统道教、儒教造像;造像以明清之际技艺臻于完美的木雕为主。这些造像不仅是古代造像艺术的精品佳作,体现了汉文化的智慧和文人士子的审美,更是历代以来信徒们寄托信仰、祈福发愿,具有殊胜意义的载体。苏香门艺术馆秉承华夏文脉,怀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敬畏之心,将这些宗教造像的深层价值发掘于世,并借此专场特展祝愿国泰民安,福泽延绵。